教学改革理论与当前课程聚焦

2006-08-27 中国教育报  | 改革 教学 教学改革 

  理论基础之争

  一种观点主张以西方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指导;另一种观点坚持认为,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理论依据。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是事关改革成败和基本方向的大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究竟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应该以何种理论为指导?其理论基础是什么?对此,社会各界提出了针锋相对的主张。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流行的观点主张借鉴西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建立以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为核心的国际视野,以此来指导中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批判多于建设的文化潮流,一般认为反本质、反基础、反权威是它们最基本的共性。建构主义在知识观、真理观上,与后现代主义息息相关,它反对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真理,也没有客观的知识,知识要么是个体自主建构的,要么是群体商谈的结果。以这种相对主义知识观为基础,一些论者主张对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等进行概念重建,并依托大量引进和照搬的国外教育理论,甚至是直接套用其他学科的术语对课程、教学、学习的基本理论问题做了自己的解释。应该说,这种主张及其积极实践,的确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不少新的理论信息,开阔了大家的眼界。但是,正如一些评论所言,这是一种简单的拿来主义。而且,国外那些所谓流行的理论,本身就颇多争议,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美国近年出版的一本很有影响的心理学教科书就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在教育上的一些影响可能是弊大于利的”(N·W·Smith,2001),至于后现代主义在国外褒贬不一,更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具有非常明确的理论基础,这就是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具体说,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发展,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学理论,如个人全面发展理论、教学认识论,等等,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再者,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应积极而广泛地吸收一切有价值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并从本国国情出发,有所综合,有所创新。在当前,这种观点主要是作为对流行观点的反思而提出来的,但是,就其思想渊源来看,它是一种更具中国特色的主张,也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所倡导和坚持的基本理论立场。

  关于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基础的论争,其分歧之点,可以大体归纳如下:第一,什么是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这是基本的理论立场之争。第二,是潮流第一还是国情第一?这是理论取舍的标准之争。有的论者看重的是观念的新异性,有的论者则强调理论要符合国情。第三,以洋为主还是以我为主?这是理论基础的主体之争。有的论者心仪拿来主义,期望用西方理论拯救中国教育;有的论者则关注本土理论建设,反对把中国教育作为外国理论的实验田。

  基本目标之争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现有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就其性质来说是传统教育体系、凯洛夫教育体系;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体系本质上是属于现代的,它体现着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定性。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社会行动。一般来说,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总是指向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是没有多少争议的。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直接目标,或者说基本目标,则是变革现有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使其达到一种新的相对理想的状态。在直接目标这个层面,则往往歧见纷呈,见仁见智。当前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目标取向。

  一种理论观点认为,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现有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就其性质来说是传统教育体系、应试教育体系、凯洛夫教育体系,是落后的陈旧的教育体系。这种课程与教学体系不符合时代潮流,弊端重重,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祸国殃民,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基于对现有课程与教学体系整体的负面评价,这种观点主张,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打倒现有体系,推倒重建,建立全新的现代课程与教学体系,实现课程与教学的范式转型。一些论者从不同角度对这种所谓全新的体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刻画,综合起来,其要点主要有:第一,在教育目的上,反对理性主义(所谓工具理性),忽视文化传承,轻视知识习得和智能发展,主张回归生活世界,张扬个性和人性,尤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第二,在课程上,主张以儿童的个人经验为取舍标准,关注其兴趣和需要的满足,倡导综合课程、经验课程;第三,在教学模式上,反对接受教学,主张探究教学、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自主建构知识和意义,重视探索、操作、交流、感悟等教学形式;第四,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学生中心论,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否定教师主导作用,反对教师权威;第五,在教学评价上,主张个性化标准,重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否定知识标准的客观确定性和教学评价的诊断甄别功能。这些论者坚信,这种新体系的建立,将使中国基础教育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并将从此真正步入每个儿童自由发展的新时代。

  另一种理论观点认为,中国现行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相当严重,学生身心负担和压力极大,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仍难以令人满意,等等。但是,不能因为存在这些严重问题,就认定整个现行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是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体系,相反,从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来判断,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体系本质上属于现代课程与教学体系,它体现着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定性,并具有一定中国特色。基于这种对现行课程与教学体系的辩证评价,这种观点主张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代课程与教学体系,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综合一些论者的见解,其要点主要是:第一,在教育目的上,主张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为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主体性,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要求在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发展智能、完善人格、锤炼个性;第二,主张依据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教育规律的综合要求来变革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处理好基础性和时代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关系,在课程形态上把握好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关系,建立课程形态多样综合的课程系统;第三,在教学模式上,主张遵循教学认识的基本规律,建立多样综合、有主有从的教学策略体系,尤其要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第四,在师生关系上,主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作用,分工合作,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第五,在教学评价上,认为知识标准具有客观确定性,既要发挥好教学评价的发展功能,又要注意完善和发挥其管理功能。这些论者坚信,课程与教学具有不可割断的历史传统,更有内在的变化发展的规律性,课程与教学改革不能割裂历史,更不能无视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

  概括起来,当前我国关于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基本目标认识的主要分歧是:第一,中国教育传统是垃圾还是资源?这是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出发点的争论。一种观点把我国迄今为止的教育传统视为垃圾,欲彻底清除而后快;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教育传统有缺陷,但它是改革的资源,是完善和发展的基础。第二,是完善学校教育还是弱化乃至取消学校教育?这是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根本方向的论争。重起炉灶的观点,其实质是模糊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区分,把学校教育还原为生活实践;而完善发展的观点,其实质是改进和提升学校教育功能。其实,这些理论观点的纷争,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早已有之,其是非曲直在历史上亦早有定评。但愿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能成为我们处理理论纷争的智慧资源。

  基本策略之争

  一种观点是激进革命论,主张采用颠覆性手段来变革现实;另一种观点是稳健改革论,主张采取温和、渐进和自我完善的方式来变革现实。

  所谓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是指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以及支撑这些方式方法的方法论思想。这是关于实现课程与教学改革基本目标的路径选择问题,它包括人员的组织动员方式、对原体系的处置方式、新举措的推广方式、社会舆论的参与方式、改革进程的评价监管方式,等等。当前,在是否要进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上,社会各界的基本认识是相对一致的,没有谁会反对要进行改革。但是,应该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改革,则有相当大的认识分歧。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激进革命论,二是稳健改革论。

  激进革命论是一种主张采用颠覆性手段来变革现实的观点。这种观点把改革理解为彼此替换、新旧对抗、势不两立、破旧立新、推倒重建、彻底消灭、脱胎换骨等激烈的斗争和变革过程。就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来说,如果把激进革命论的观点和作法加以细分,可以大致归纳出如下要点:第一是有大决心。必须具有殊死搏斗的勇气和大破大立的气魄。第二是树立威信。必须全国统一号令,加强行动组织,树立无上权威。第三是统一思想。必须全面普及新理论、新观念,采用信息轰炸方式,彻底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实现概念重建。第四是忠实执行。要善于树立典型榜样,然后无条件地大规模推广之。第五是消除不利因素。依托强制力量,压制不同声音。即使实践出现挫折,也必须维护新理念和新举措的权威性,把挫折归因于学校和教师行动不力,素质不高,等等。总体来说,激进革命论认定革命目标是神圣的,而革命过程是艰难曲折的,这样,在推进策略上就往往依赖于或习惯于政治运动化的方式。

  稳健改革论是一种主张采取温和、渐进和自我完善的方式来变革现实的观点。这种观点更多把改革理解为一个主要是修正、充实、完善和提高的波浪式前进的量变过程。就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来说,稳健改革论的基本观点可以大体概括为:第一,改革不是彼此取代,而是不断整理历史传统和吸纳新鲜要素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课程与教学结构更为完备,功能更为丰富,方法更为合理,等等。第二,改革是群策群力的过程。从理论上说,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改革决策和改革实践的主体,大家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各抒己见,各尽己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谁也无法充当救世主的角色。应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智慧,积极总结本国教育工作者的有益探索。第三,改革应采用稳步推进的方式来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应从国情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案应经过充分论证,要严格进行实验,要依据实验情况自觉调整改革方案,充分考量其推广的可行性,然后再有序地逐步推进。第四,鼓励多样综合,百花齐放。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是谋求一家独尊,而是为了整体丰富和繁荣课程与教学体系。要鼓励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结合实际去创造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并通过丰富多样性来整体应对课程与教学体系面临的复杂任务;要鼓励多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形成良性的竞争和互补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融合、新的创造。总体来说,稳健改革论认为改革的关键是整体繁荣和自我发展,因而在基本策略上强调民主和多元的探索,重视持续积累和稳步改进。

  综合来看,上述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基本策略的理论论争,主要分歧在于:第一,是非此即彼还是多元共存?这是关于制定改革策略的方法论思想之争。激进革命论体现的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而稳健改革论则体现了多样共赢的思想方法。第二,依靠权威还是尊重民意?这是关于推进改革的动力之争。激进革命主要是依赖权威力量驱动的,而稳健改革则更重视来自大众的改革动力。第三,是暴风骤雨还是滴水石穿?这是关于推进改革的方法之争。激进革命是暴风骤雨的运动,有横扫一切的声势,但往往是雷阵雨,难以持久;而稳健改革如和风细雨,细水长流,声势不大,却能持久坚持。其实,这两种不同的改革策略,也是由来已久,针对不同情况各有用武之地。真正重要的问题在于,今日之中国基础教育,是该不停地革命呢?还是应累积地改进呢?(王本陆 作者为北京师大“985工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首席专家)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教学改革理论与当前课程聚焦》摘要:义知识观,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真理,也没有客观的知识,知识要么是个体自主建构的,要么是群体商谈的结果。以这种相对主义知识观为基础,一些论者主张对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等进行概念重建,并依托大量引进和照...
相关文章《新课改,革新还是革命》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建设园本课程浅探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小学英语教研工作计
QQ音乐化身早教音乐专家,开启孩子的音乐天赋
竭尽全力争输赢?别让胜负欲左右了孩子
TutorABC&vipJr双十一数据告诉你,这些城市
西马幼儿园 举行大班“连体人运球比赛”
校内减负校外加 中国家长如何摆脱“高压教育”
南职院志愿者给永安小学带来有趣的手工贴画课
济南:民办幼儿园连年涨价,家长吃不消
《中小学生守则》改走亲民路线 更接地气
坚持做这10件事孩子摇身变学霸
国务院开展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安全排查工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