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

2016-06-02  | 海湾 伊拉 两伊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 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大国长期争夺的对象。8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缓和后,该地区潜在的矛盾逐渐突出。伊拉克对科威特觊觎已久,1961年拒不承认科独立,并企图以武力将其吞并,因遭英国干预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反对,才于1963年承认其独立。此后,因边界问题与科多次发生纠纷和冲突。两伊战争后,伊拉克陷于经济困境,要求科威特减免其债务,并指控科威特超产石油和偷采边境石油,导致伊石油收入锐减,要求科赔款和道歉;同时还向科提出重划边界和租用布比延岛与沃尔拜岛99年的要求。遭科坚决拒绝后,伊于1990年8月2日出兵占领科全境,8月8日宣布科为其第19个省。

  伊拉克的侵略行径遭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同时也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为美出兵海湾提供了借口。美国出兵海湾的战略目的是:控制海湾石油资源,掌握西方经济命脉,巩固其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长期驻足海湾,在中东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秩序";制服地区强国伊拉克,保持海湾地区力量均衡,维护美国全球利益。伊侵科当天,美"独立"号航空母舰即奉命驶往海湾。8月6日,美总统G.布什下令实施"沙漠盾牌"行动,向海湾部署军队。联合国安理会亦通过要求伊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并对伊实施贸易禁运等决议。美国以执行联合国决议的名义建立多国联盟。英、法等38个国家出于不同目的派遣20余万人的战斗部队或支援部队,日本等10多个国家向美国捐款540余亿美元。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限定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并授权联合国成员国在1月15日后可使用武力将伊拉克逐出科威特。

  双方部署与作战企图 开战前夕,多国部队总兵力为69万人(其中美军45万人)、坦克3500余辆(其中美军 2000余辆)、装甲车3000余辆(其中美军2200辆)、作战飞机5000余架(其中美军2000余架)、舰艇250余艘(其中美军140艘),部署在伊拉克-科威特周围地区,对伊军呈包围态势。其中,埃及、叙利亚及海湾六国的陆军部队部署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边境前沿,美、英、法三国地面部队主力位于纵深;航空兵部署在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土耳其和美军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海军舰艇部署在波斯湾、阿曼湾、红海和地中海,其中在红海和波斯湾各有3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多国部队总指挥、美军中央总部司令H.N.施瓦茨科普夫上将通过"联盟协调通信与统一中心",与阿拉伯联合部队司令沙特阿拉伯的哈立德苏尔坦中将协调行动。多国部队的作战企图是:以连续不断的高强度空袭,摧毁伊拉克的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震撼其士气民心,重创其地面部队,瘫痪其防御体系,尔后在海空军支援下以出其不意的地面进攻、快速坚决的纵深穿插和迂回包围,将伊军主力歼灭于科威特北部和伊拉克南部地区,迫使伊拉克接受联合国有关决议,结束战争。与此同时,给以色列以足够的军事援助,以免以色列卷入战争,导致多国联盟破裂,给伊可乘之机。

  伊军总兵力120万人、作战飞机770余架、坦克5800余辆、装甲车5100余辆、火炮3.8万余门、地对地导弹800余枚。在南部战区(伊科战区)部署有43个师约45万余人(司令部在巴士拉),并在科沙边境地区构筑了包括两个防御地带的"萨达姆防线";其共和国卫队8个师为战略预备队,部署在伊科边界以北地区。在北部战区部署有2个军约17~18个步兵师,以备美军在土耳其方向开辟第二战场。在西部战区(叙利亚和约旦方向)部署有1~2个步兵师。在中部地区部署有1个军3个步兵师。另有1个师和4个旅(含共和国卫队2个旅)部署在巴格达周围。伊军由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直接指挥,其作战企图是:以藏避炸、保存实力,以有限反击拖住对方,以导弹袭击分化瓦解多国联盟;依托既设阵地,发挥兵力优势并利用日益严酷的天候,使战争长期化、复杂化,最终迫使多国部队撤出波斯湾,以永久占领科威特。

  战争经过 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在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第678号决议情况下,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由此爆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空中战役阶段(1991.1.17~2.23) 目的是夺取和保持制空权,摧毁伊拉克的核、生、化武器,主要军工厂、军事设施和军事力量,瘫痪伊军指挥系统,瓦解科威特境内伊军,为尔后地面进攻创造条件。空中战役包括战略性空袭、夺取战区制空权和为地面进攻做好战场准备。11天后,多国部队已完全掌握制空权。进入第三周后,空中行动的重点转入科威特战区。至2月23日,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吨,发射288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并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极大削弱了伊军的C?I(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能力、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使科威特战场伊军前沿部队损失近50%,后方部队损失约25%,为发起地面进攻创造了条件。在此期间,伊军实施消极防御,以藏于地下、隐真示假、疏散国外等措施躲避空袭,保存实力;同时不断以"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沙特、巴林境内的目标,迫使多国部队延长空中战役时间并出动大量飞机寻歼伊军"飞毛腿"导弹。伊海空军则对多国部队实施有限反击,多次以飞机和导弹艇出击,但均告失败,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多数偏离预定目标或被美"爱国者"防空导弹击落。地面袭击包括1991年1月29日~2月2日对海夫吉镇的袭击,但未能改变多国部队继续空袭的决心。此外,伊军曾试图以向海湾倾泄石油、点燃科威特油井和威胁使用化学武器等手段阻滞和遏止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均未达目的。

  地面战役阶段(1991.2.24~28) 目的是消灭科威特战区的伊军特别是共和国卫队,恢复科威特领土主权和合法政府。地面战役发起前,多国部队成功实施了战役欺骗。美第7军和美第18空降军从沙科边界以南向西机动数百公里,进抵沙伊边境的进攻出发地域。在确认伊军前线兵力损失近半并对上述西调行动毫无察觉之后,多国部队于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4时发起地面进攻,在沙科、沙伊边界约500公里正面上由东向西展开5个进攻集团: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由海湾六国机械化步兵编成的"巴克尔"、"奥斯曼"、"奥马尔"三支特遣队组成)沿海岸向北进攻,占领科威特市;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辖2个陆战师、1个陆战远征旅和1个陆战航空联队)从沙科边界"肘部"向北进攻,夺取穆特拉山口,切断科威特市通往科东北部的道路,将伊军主力吸引到科威特;阿拉伯国家北线联合部队(由埃及、叙利亚、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的2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步兵师和数个机械化步兵旅组成)从沙科边界西段向阿里塞莱姆机场方向进攻,协同友邻部队消灭科威特境内伊军并占领科威特市;美第7军(辖4个美军师、1个英军师和1个美军装甲骑兵团)实施主要突击,避开伊军在科境内构筑的防线,从巴廷干河以西向北推进,直插伊拉克纵深,尔后挥师东进,与其左邻第18空降军协同作战,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约8个师)围歼在巴士拉以南地区;美第18空降军(辖3个美军师、1个法军师)实施辅助突击,从沙伊边界突入伊境至幼发拉底河岸,控制塞马沃以东通往巴格达的8号公路,孤立科威特境内伊军部队,协同美第7军歼灭伊军共和国卫队。

  进攻首先由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发起,尔后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在波斯湾多国部队海军和两栖部队配合下发起进攻,吸引伊军注意力,为西部主攻部队发展进攻创造条件。美第7军原计划2月25日发起进攻,后因东部3个进攻集团和美第18空降军进展迅速,且科威特境内伊军有北撤迹象,遂提前于24日午后发起攻击。美第7军和美第18空降军利用空中机动和装甲突击力强等优势,在海空军支援下实施"左勾拳"计划,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合围于巴士拉以南地区。伊军遭受38天空袭后,损失惨重,指挥中断,补给告罄,战场情况不明,对多国部队主攻方向判断失误,防御体系迅速瓦解。在此期间,伊军继续向沙特、以色列和巴林发射导弹,使美军伤亡百余人;在海湾布设水雷1167枚,炸伤美海军两艘军舰,但未能扭转败局。1991年2月 26日,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伊军迅即崩溃。28日晨8时,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历时100小时的地面战役至此结束。

  海湾战争十年回首

  海湾战争已届10年,但至今对它的议论仍纷纭不息。和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一样,其中的许多谜仍在尘封之中,留待未来的岁月解读。

  如果用中性的语言简述事态,即:伊拉克采取了打破既存地区国际格局的军事行动,导致美国等大规模军事介入。在恢复地区原有格局之后,基于地缘政治等考虑,美国转而对伊拉克采取外交制裁为主、军事打压为辅的政策,形成美伊对峙与妥协交错的10年僵局。

  海湾战争给伊拉克带来沉重的灾难。伊拉克国内生产总值1991年即减少2/3,人均收入降至战前的1/10以下,人民生活困苦,儿童夭折、疾病、营养不良的状况十分严重。对伊拉克经济制裁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正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制裁行为正日益失去其道义基础。   对美国而言,其当年采取的军事行动恐怕很难解释为一种纯道义性、维护国际规则的举动,石油这一战略资源以及地缘战略利益才是其行为的最终驱动力。

  美国在10年中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美国扩大了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保持了对该地区的影响力及对石油战略资源的控制。美国的制裁和军事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伊拉克的挑战能力。另一方面,美国颠覆伊拉克政权的目标看来难以实现,对伊拉克的制裁日益丧失国际认同,在阿拉伯世界的军事存在逐渐引起当地社会的反感。似乎可以这样叙述海湾战争10年来美国的处境:保住了原有的格局,结下了一个对头,背上了一个包袱。

  海湾战争的另一个直接当事国是科威特。科威特因这场战争耗费了数百亿美元,其后代储备金从战前的约1000亿美元下降到战后的约300亿美元,有人说,科威特失去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良机。

  海湾战争显示了现代战争的巨大耗费性和灾难性,而且很可能是一种没有胜者的游戏。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凭实力动武的倾向明显上升,这对20世纪最后10年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发生同1990年美国海湾战争的得手恐怕有直接的关联。

  对伊拉克、科威科来说,海湾战争是不堪回首的恶梦;对美国来说,既有"海湾战争综合征"等种种遗留问题,又有不时发生、没完没了的麻烦,围绕海湾战争的记忆也不是轻松愉快的意境。

  海湾战争战后十年大事记

  1991年4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87号决议,成立监督伊拉克销毁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的特别委员会。

  4月7日--美国、英国和法国在伊拉克北部设立第一个"禁飞区"。

  4月11日--联合国正式宣布海湾战争停火。

  1992年8月27日--西方三国在伊拉克南部设立第二个"禁飞区"。

  1993年5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批准了联合国特别委员会划定的伊科边界线。

  1996年6月11日--伊拉克拒绝让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进入巴格达附近部分场所。

  9月3日--美国向伊拉克目标发射27枚巡航导弹。"禁飞区"再次扩大。

  12月9日--联合国批准准许伊拉克"石油换食品"的计划。

  1998年3月26日--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7年来第一次对伊拉克属于"总统用地"的场所进行武器核查。

  12月17日至19日--美国和英国对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军事行动,迫使伊拉克表示愿意恢复联合国武器核查工作。

  1999年12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284号决议,成立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核查、检查和观察委员会,但遭伊拉克拒绝。

  2000年7月1日--伊拉克宣布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施行的经济制裁已导致135万伊拉克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儿童。

  8月10日--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成为自海湾战争以来到访伊拉克的第一位国家元首。

  9月22日--一架法国包机飞抵巴格达,成为第一架未经许可穿越"禁飞区"的西方国家民用飞机。从此,其它多个西方国家纷纷仿效。撤消对伊拉克经济制裁的国际呼声日高,制裁行动逐渐松动。

  12月5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将"石油换食品"计划再延长6个月,其间伊拉克可尽其所能出口石油。

  勾勒出中东格局变幻的美伊恩怨史

  美国始终希望伊拉克能成为美国在中东建立亲西方的军事联盟的中间力量

  伊拉克反美反伊的强烈政策打碎了美国的美梦,萨达姆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

  经过两伊战争短暂的蜜月期,美伊两国终于走向水火不容,刀兵相间的地步

  殷罡(中国社科院亚非研究所研究员)/文

  对过去80年美国同伊拉克关系的回顾是件很有意思的事。美伊关系的演化折射出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风云变幻,也预示着我们这个世界未来几十年的秩序和格局走向。

  早期盟友关系

  1954年,美国同国王费萨尔二世签订了军事援助协定,伊拉克成了美国在中东建立的亲西方的军事联盟的中坚力量。

  美国同伊拉克之间的实质性关系建立得比较晚。1921年,经受了奥斯曼帝国400年统治的伊拉克在英国的安排下获得独立,此时的美国尚完全被英国和法国排除在中东事务之外。原因很简单:美国国会否决了包括瓜分原奥斯曼领地在内的《凡尔赛和约》草案,从而放弃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便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中东地区的机会。   此后,美国一直试图在中东地区树立"支持民族自决","反对殖民主义"的形象,得到了众多阿拉伯人的好感。伊拉克费萨尔王室和历届伊拉克政府领导人都希望美国在中东事务中多发挥一些作用,以便削弱或摆脱英国人的控制。1941年4月,德国曾在伊拉克策划了一场亲纳粹政变,正是美国使馆掩护了伊拉克王室,使之成功逃往国外,避免了纳粹分子的追杀。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终于赢得了东山再起的伊拉克王室的信任,赛义德首相亲赴华盛顿,表达了伊拉克政府希望同美国建立密切关系的愿望。战后,美国加紧了向伊拉克的渗透,并在1954年同伊拉克签订了军事援助协定,为伊拉克提供了武器和军事顾问,当英国势力在中东彻底衰退后,伊拉克成了美国在中东建立的亲西方的军事联盟《巴格达条约组织》的中坚力量,国王费萨尔二世也成了在中东地区抵抗苏联势力扩张和抗衡纳赛尔影响的旗帜性人物。

  卡塞姆的军事政变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在一夜之间被卡塞姆的革命所摧毁,美国和伊拉克从此结下难解之仇。

  无奈好景不长。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精锐步兵旅旅长卡塞姆将军效法俄国十月革命,趁奉命调防约旦之机,发动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一个旅的士兵攻入王宫,将年仅23岁的费萨尔二世及所有王室成员斩杀殆尽,同西方合作了20多年的老首相赛义德也在逃跑途中被"人民"擒获,当场处决,"赤身裸体像狗一样拖在街上示众"。卡塞姆政权迅即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埃及等阿拉伯民族主义政权的承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在一夜之间被卡塞姆的革命所摧毁,美国和伊拉克从此结下难解之仇。

  卡塞姆的外交并不是绝对地"一边倒",他同时还向西方发出了友好表示,并采取了保护在伊拉克的西方公民人身安全和经济利益的一些措施。正是由于这一点,卡塞姆刚上台便遭到了主张"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非议。一年之后的1959年,卡塞姆便遭到暗杀,但幸免于难。而执行这次暗杀的,正是日后在中东地区"叱咤风云"二十多年的萨达姆侯赛因。当年,这位复兴党骨干分子才22岁。

  高举反美、反以大旗的萨达姆

  在冷战棋局中,聪明的萨达姆一方面远离了美国,一方面没有投入苏联的怀抱,使伊拉克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在阿拉伯世界树立了"大英雄"形象。

  卡塞姆革命之后的伊拉克陷入了10年混乱,政变与反政变层出不穷,各派势力尽管你死我活地争斗,但反美的旗帜却个个高举。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伊拉克断绝了同美国的外交关系。

  1968年7月17日凌晨3时,萨达姆和复兴党的另一个强权人物纳伊夫率领政变军队突袭总统府,成功地夺取了政权。两周后,萨达姆独自发动了另一场政变,亲自持枪将已经当上了总理的纳伊夫逼往国外。此后的萨达姆耐心"辅佐"了老总统哈桑贝克尔11年之久,正是在这11年间,伊拉克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国民总产值增长了至少5倍。1979年7月,萨达姆在贝克尔"因病退休"之后正式就任总统,并在三周之内彻底清洗了摩拳擦掌的党内反对派。萨达姆不仅独出心裁地命令复兴党的中央和地方领导人集体开枪处决了数十名"内奸",还将处决实况制成影片在全国持续放映。

  萨达姆实际控制的伊拉克表现出了强烈的反美反以立场。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向以色列发动全面反攻,并非"前线国家"的伊拉克竟然派出2万精兵和拥有300辆坦克的主力装甲师,协同叙利亚军队向戈兰高地发起勇猛冲击,并向埃及前线派去了73架战机,参加对西奈半岛以军防线的攻击。尽管伊拉克装甲师被以军击溃,戈兰高地留下了80辆伊拉克坦克残骸,但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的"大英雄"形象已经确立。

  与此同时,萨达姆力主收回了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拉克的全部股份,美国石油公司受到的损失最大。随着1973年战争的收尾,伊拉克完成了石油工业国有化进程,美伊关系只剩下了数额不大的双边贸易。

  70年代末期,双边关系有所缓和,美国公司开始在伊拉克承建一些基础建设项目,例如改造港口、铺设石油管道等。到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时,美国已成了伊拉克第三大贸易伙伴,对伊拉克出口额已超过了4亿美元。

  显而易见,在冷战棋局中,为了避免苏联阵营的壮大,美国不可能完全抛弃伊拉克。

  两伊战争改善美伊关系

  美国决不允许伊拉克这个直接同伊斯兰激进势力对抗的堡垒被攻破,美国和伊拉克便在1984年1月正式恢复了外交关系。在美国的帮助下,在阿拉伯国家数百亿美元的资助下,萨达姆似乎有源源不断的战争资源。   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了伊朗的一切,也越来越严重地削弱了伊朗的军事实力。

  不仅美国对伊朗宗教革命感到恼火,伊朗的所有周边国家都感到了威胁,因为霍梅尼公开喊出了"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口号,并且定下了"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的理论。霍梅尼将伊朗同全世界对立起来。

  萨达姆乘此良机,发动了对伊朗的全面进攻,试图彻底打跨伊朗,废除伊拉克在1975年被迫同伊朗签订的《阿尔及尔条约》,收回400平方公里"被占领土"和两国的界河--阿拉伯河的航道主权。

  对于伊拉克同伊朗的战争,美国是笑在心里,忧在心里。笑的是终于有一个打手为美国出气了,忧的是一旦伊朗解体,苏联势必乘虚而入。此时的美国最愿意看到伊朗和伊拉克在这场战争中两败俱伤,同时瘫痪。因此,美国宣布在两伊战争中"严守中立"。

  谁都没有料到两伊战争竟然打了8年。在伊朗交还了美国使馆人质并反攻至伊拉克境内之后,美国不再顾忌伊朗的反应,开始暗中扶助伊拉克,默许所有国家向伊拉克提供武器,并顺应海湾国家的要求,支持建立海湾国家合作防御体系,以便同伊朗长期抗衡。   萨达姆心里是明白的--美国需要他。

  1981年4月,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德雷珀应邀访问了巴格达,启动了恢复外交关系的进程。1984年1月,美伊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

  两伊战争很快进入胶着状态,萨达姆的军队遇到了伊朗士兵的拼死抵抗和异常凶猛的反攻,即便是绵延数公里的地雷阵,也挡不住从学校直接走上战场的成千上万的少年敢死队员的进攻,这些无所畏惧的少年腰间别着打开天堂大门的塑料钥匙,欢快地在地雷阵中从容赴死,伊拉克军队不得不节节败退。

  倒是里根总统坐不住了,美国决不允许伊拉克这个直接同伊斯兰激进势力对抗的堡垒被攻破。1983年12月,拉姆斯菲尔德作为总统的特使前往巴格达,与萨达姆进行了长时间秘密谈判,表示美国希望立即恢复与伊拉克的外交关系。对于萨达姆开始用化学武器对付伊朗敢死队一事,美国则同大多数国家一样,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只有一些民间组织在媒体上大喊大叫。

  为了合法地向伊拉克提供各类援助,里根政府不顾国会的反对,将伊拉克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上删除。据拉姆斯费尔德的伊拉克之行不到一个月,美国和伊拉克便在1984年1月正式恢复了外交关系。

  此后,美伊关系得到了畸形发展。美国不仅同伊拉克分享范围广泛的情报,还通过第三国向伊拉克提供用于大量杀伤人员的集束炸弹。据新近传出的消息说,里根政府和老布什政府都曾授权向伊拉克出售大量军民两用装备,甚至向伊拉克提供了获取生化物武器的便利,其中包括有毒的化学物质和致命的病毒样本。

  正是在美国和几乎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帮助下,霍梅尼终于打不下去了,于1988年7月17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一年前通过的两伊停火决议。

  萨达姆成为美国头号敌人

  萨达姆从美国需要的"堡垒"一下子变成了美国憎恨的"战车"。这一次,萨达姆面临的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齐心协力的一次国际讨伐行动。   80年代的美国确实希望萨达姆能够成为一个同美国实行合作的、担负起抵御伊朗伊斯兰革命输出重任、并同所有阿拉伯国家保持正常关系的阿拉伯强权人物。但是,当伊朗被打软了之后,萨达姆的角色就变了,从美国需要的"堡垒"一下子变成了美国憎恨的"战车"。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的钢铁洪流涌入了科威特,美国同伊拉克的关系彻底转变。

  萨达姆的莽撞举动使他一下子取代伊朗成了美国的头号敌人。

  这一次,萨达姆面临的是全世界的谴责,26个国家报名参加了准备解放科威特的多国部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齐心协力的一次国际讨伐行动。   在一连串谴责、要求、封锁、制裁的决议如同废纸一样被萨达姆弃置不顾之后,联合国安理会于1990年11月29日通过了著名的第678号决议。根据这项决议,伊拉克必须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撤出科威特,否则安理会将授权国际部队"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维护和执行安理会决议,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萨达姆没有服从安理会的最后通牒。1991年1月17日,多国部队开始了为期38天的猛烈轰炸。萨达姆非但没有屈服,反而在遭到空袭后的第二天便开始向以色列发动导弹袭击,试图引起以色列反击,从而将战争性质转变为穆斯林同犹太人和基督徒的战争,彻底瓦解多国部队。

  以色列没有反击,多国部队也没有瓦解。2月24日,美国、英国、法国和8个阿拉伯国家组成的11国联合地面部队向科威特发起了势不可挡的全面进攻。仅仅一天,8万伊拉克官兵就放下了武器。两天后,科威特获得解放,骄横不可一世的萨达姆宣布"科威特不再是伊拉克的一部分"。

  此时的美国完全有能力率领多国部队拿下巴格达,推翻萨达姆政权。但阿拉伯国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布什政府也认为一个被打服了的、软弱的、但却能控制国内局面的伊拉克更利于海湾地区的稳定。

  正因为如此,美国没有接应伊拉克南部什叶派穆斯林和北部库尔德人的反叛,萨达姆政权得以留存。   战争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处心积虑试图颠覆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反对势力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终于发现,在萨达姆的严密控制下,政变成功的希望几乎为零。

  接下来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的长达12年了经济制裁,以及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和南部(什叶派地区)禁飞区的设立。禁飞区是美英法三国策划的,并通报了联合国,但法国人完成了建立禁飞区的使命后马上借故撤出了这一行动,归根结底是不愿意同美国保持一致。

  这些在联合国框架内采取的措施始终未能动摇萨达姆的统治,为了积聚推翻萨达姆统治的力量,美国中央情报局自1992年起便开始资助由100来个伊拉克反萨达姆团体组织起来的"伊拉克国民大会",协助其在伊拉克北部建立了基地,试图发动起义,最终夺取政权。

  但萨达姆的密探早已渗透到阴谋集团之中,成功地平息了1995年"女婿帮"的反叛并处决了40余名"家族叛徒" 之后的萨达姆于1996年8月及时出兵,不仅踏平了反对派巢穴,而且铲除了中央情报局在伊拉克北部的据点,在这前后发生的其他多起兵变也被侦破,数百名伊拉克军官被处决。同期,以色列策划的旨在刺杀萨达姆的特种作战计划也因演习时发生的意外事故而被迫放弃。处心积虑试图颠覆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反对势力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终于发现,在萨达姆的严密控制下,政变成功的希望几乎为零。   1998年底,联合国核查小组同伊拉克政府的冲突终于变得不可调和,伊拉克拒不合作的理由始终是"核查小组里美国人太多,美国间谍太多"。12月16 日,联合国特委会被迫下令核查人员撤离伊拉克。次日起,美英空军接连4天对伊拉克实施了名为"沙漠之狐"的大规模轰炸。

  轰炸结束之后,萨达姆发表告人民书,宣称"新一轮侵略再次以失败告终",并决定拒绝联合国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核查工作从此中断了将近4年。

  在这4年里,美国政府从来没有打消推翻萨达姆的念头,无论是民主党的克林顿还是共和党的布什。目前我们看到的不仅不是"911"事件的直接后果和阿富汗反恐战争的延续,而是被反恐战争贻误了的推翻萨达姆之战。美国的决心已定,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国外交已经走到尽头,美国对伊拉克的占领和改造将是不可避免的。

  美国的目标将会始终对准海湾石油供应的稳定和伊拉克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延续。当然,美国最希望看到的是未来的伊拉克能够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榜样,并引导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走上同一条道路。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海湾战争》摘要:伊战争后,伊拉克陷于经济困境,要求科威特减免其债务,并指控科威特超产石油和偷采边境石油,导致伊石油收入锐减,要求科赔款和道歉;同时还向科提出重划边界和租用布比延岛与沃尔拜岛99年的要求。遭科坚决拒绝后...
相关文章宝宝不听话是成长中必经历的不听话是成长的表现
不听话是宝宝成长的表现可借鉴的国外教子法
三千年前人类骨骼现癌症痕迹
英国为什么是女皇?
为什么希特勒那么痛恨犹太人?
苏联最佳女狙击手帕夫里琴科 击毙309名德军震惊
哈尔科夫反击战:曼施坦因率德军取最后辉煌
血腥玛丽的传说
保守一生的秘密
完美的战争
绝望时请舔一口木头面包
传奇的战争魔术师 贾斯帕·马斯基林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