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十七 四川二(4)

2016-05-04  |  

  学射山府北八里。蜀汉后主尝习射于此,因名。唐光启三年,王建攻陈敬?,拔汉州,进军学射山,又败西川将勾惟立于蚕此。《志》云:山一名威凤山,一名石斛山,山东南有蚕此镇,《九域志》:成都县有蚕此镇,是也。天回山,在府北二十里。《蜀纪》云:以杜宇自天而降,号曰天隳。及玄宗幸蜀,返跸时经此,土人呼曰天回山,下有天回镇。又六对山,在府南五十里。五代末,蜀后主昶自新津县修觉山回至广都,见十二峰,有三峰六对之语,因名。又龙华山,在府西南四十五里,滨江特峙,前有石崖。

  鸡鸣原在城南。宋咸平三年,知蜀州杨怀忠攻益州贼王均,败之。乘胜逐贼,至城南十五里,寨于鸡鸣原以待王师,即此。

  郫江府城南十里。大江之支流也,亦曰汶江。自灌县分流经郫县,历府城西折而南,又东合于流江,亦谓之内江。杜预《益州记》:郫江为内江,流江为外江。是也。又名石犀渠,相传李冰导江穿渠,作石犀五以厌水,因名。后汉建武中,吴汉乘利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屯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公孙述遣将谢丰等攻汉,而别遣兵劫尚,使不得相救。汉潜师就尚于江南,大战斩丰等。江即石犀渠也。晋永宁元年,李特据广汉,进攻益州刺史罗尚于成都,尚屡败,乃阻长围,缘郫水作营,连延七百里,《载记》尚缘水作营,自都安至犍为七百里。盖自郫江南达大江,缘水为险也。既而特潜渡江击尚,水上军皆散走,蜀郡太守徐俭遂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或据《水经注》以绵水为尚所阻之郫江,误矣。《括地志》:郫江一名永平江,又唐置犀浦县,盖以渠名也。今成都人或谓之北江。《郡志》:府治西四里有都江,宜造粉,亦名粉江。盖亦郫江之异名矣。

  流江在府城北。亦自大江分流,由灌县东北经新繁县,又东过府城北,折而南,至府东南十余里,合于郫江。一名外江,又名清远江。宋咸平三年,王均据益州,雷有终讨之,败贼于升仙桥东。官军进至清远江,为浮桥而渡,筑垒于城北门外,收羊马城,进逼罗城。别将秦翰又于城北鱼桥列筑土山,贼败走。俗亦名走马江,亦合于郫江,通谓之二江。《汉志》:李冰穿二江成都中。《风俗通》: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皆可行舟。《括地志》:二江合于城之东南,岸曲有合江亭。《元丰志》:二江旧皆从城西入,唐高骈筑罗城,遂从西北作麋枣堰,塞故渎,更凿新渠,导外江绕城西而北,内江绕城西而南,下流仍合于旧渚。旧渚者,合江亭也。《寰宇记》:二江合流,亦名锦江。蜀人以此水濯锦鲜明也。《山堂杂论》曰:外江、内江之名,前后凡三见。大江为外水,涪为内水,此不易者也。湔水入雒为外江,流江入江为内江,此自成都府言之也。郫江对大江而言,则大江为南江,郫为北江。对流江而言,则流江又为外江,郫为内江。此自成都一城言之也。流江实兼内外之称,各因所指立名,似相杂而实不相溷也。又二江之源,皆自西来,地势高,时有水患。五代唐广顺二年,蜀大水,溢入成都,漂没千余家。宋元以来,皆修筑堤堰,以时节宣,然后二江顺规,经双流而南,下流仍合于大江。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