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译注》十二本纪:五帝本纪第一(25)

2014-11-10  |  

  ①夔夔(kuí,葵):和顺恭敬的样子。 ②“封弟”句:《正义》引《帝王纪》云:“舜弟象封于有鼻。” ③豫:通“预”,事先。 ④“尧子”二句:《正义》引《括地志》云:“定州唐县,尧后所封;宁州虞城县,舜后所封也。” ⑤奉先祀:继承祖先的祭祀。 ⑥服其服:穿他们自己家族的服饰。 ⑦礼乐如之:礼乐按自己家族的传统。古代王朝改易,要一并改变服色和礼乐,夏禹不要唐、虞两族的人改变礼乐服色,以示特殊尊重。 ⑧弗臣:不以为臣,不把他们当臣下看待。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①,以章明德②。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③,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①同姓:同出一 姓 ,都是少典氏的后代。国号:指封为诸侯时各有不同的名号。 ②章:彰明。 明德:光明的德行。 ③别氏:另分出氏。上古“氏”与“姓”不同,姓为族号,氏本为姓的分支,由于各分支散居各地,子孙繁衍,各分支的“氏”就成了新的族号。战国以后姓氏合一,通称为姓。

  太史公曰①:学者多称五帝,尚矣②。然《尚书》独载尧以来③;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④,荐绅先生难言之⑤。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⑥,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⑦,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⑧。予观《春秋》、《国语》⑨,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⑩,顾弟弗深考(11),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12),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13)。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14)。余并论次(15),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①太史公:一般认为是司马迁的自称。“太史公曰”以下的文字是司马迁的论赞。论赞是一篇的结语,其内容或为发表议论,或为说明立篇之意,或为补充史实。 ②尚:久远。 ③《尚书》:原称《书》,西汉改称《尚书》,意思是上代之书,为儒家经典之一,所以又叫《书经》。据传原有百篇,秦焚书后,西汉初存28篇,计有虞·夏书 4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因为《尚书》的第一篇是《尧典》,没有关于尧以前的历史记载,所以这里说“《尚书》独载尧以来”。 ④雅驯:合乎规范,典范。驯,通“训”,典范。 ⑤荐绅:同“搢(jìn,晋)绅”、“缙(jìn,晋)绅”,本指有官位的人,这里“荐绅先生”指读书人。 ⑥《宰予问五帝德》(《五帝德》)、《帝系姓》:都是《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的篇名。两部书都不是儒家的正统经典,所以儒生们多不传习。 ⑦渐(jiān,间):入,这里有到达的意思。 ⑧古文:指古文经籍。汉代称当通行的隶书为今文,凡用隶书抄录的经书就叫今文经;称春秋战国文字(篆文)为古文,凡用篆文抄录的经书就叫古文经。这里的 “古文”《索隐》以为是指《五帝德》和《帝系姓》。有人以为是指《尚书》。 ⑨《春秋》:“春秋”本为古代编年史的通称。古代大约各国都有自己的春秋,但后来都失传了,只有春秋时代鲁国的春秋留传下来,因此“春秋”就成了鲁国编年史的专名,相传曾经孔子整理编定,为儒家经典之一,即所谓《春秋经》。 《国语》:春秋时代的一部国别史,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今一般认为是战国初期的著作。 ⑩发明:阐发,阐明。 章:彰明,明了。 (11)顾弟:不过,只是。 (12)缺:缺失,残缺。有间:好长时间。 (13)轶(yì,逸):散失,这里指逸事,即当时所见《尚书》没有记载的事。 他说:指其他著作,《萦隐》以为即《五帝德》、《帝系姓》等。 (14)固:本来,一定。 为:对,向。 道:说,叙说。 (15)论次:论定次第,评议编次。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