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

(三年级下册)

沪教版:古诗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2011-04-20  | 受降 灵武 教学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一、简介作者: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二、诵读诗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三、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四、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鈥溕乘蒲┾潯⑩溤氯缢澚礁錾谋扔鳎蜗蟮孛杌娉霰呷幕牧埂⑵嗬洹U馐谴シ⒄魅讼缢嫉牡湫突肪场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鈥溗蒲┾潱鹿獠⒎乔锼似邓溔缢潯J巳绱嗽吮剩俏私枵夂说木拔锢翠秩拘木车某畈移嗔埂U钦馑蒲┑纳衬腿缢脑鹿馐故芙党侵瓜缘酶裢饪占挪业R彩故烁裢馇苛业馗惺艿街蒙肀呷虻墓露溃⒊鏊枷缜殂骸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鈥︹Α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沪教版:古诗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摘要: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三、译文: ...
相关文章人教:《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五鄂教:《村晚》教学设计
鄂教:《宿甘露僧舍》教学设计翼教:《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杏儿熟了》相关资料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杏儿熟了》教学反思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学期《杏儿熟了》片断赏析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学期《杏儿熟了》片断赏析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杏儿熟了》片断赏析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杏儿熟了》片断赏析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杏儿熟了》片断赏析
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一面五星红旗》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给予树》教学实录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给予树》教学设计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