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般规律和年龄特点研究(2)

2008-10-22  |  

  中、大班幼儿的表演游戏以一般性表现为主,生动性表现行为并没有随游戏过程的发展和持续而明显增多。这种情况表明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

  被动性表现既反映了幼儿的角色扮演意识的强弱,也说明了幼儿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表明,由于大班幼儿伙伴之间的互动能力增强,因此大班幼儿的被动性表现行为在第一轮观察中多于

  中班,而中班幼儿的被动性表现行为则随游戏过程的展开而增多。

  (三)同伴交往是表演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以真实身份与同伴进行的交往在中、大班幼儿的表演游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15。对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同伴交往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同伴交往是幼儿表演游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又是幼儿合作表现故事内容的必要手段,对于表演游戏的开展具有支持作用。

  表演游戏中的同伴交往内容可以分为五类:1.角色:幼儿围绕头饰、角色认定和分配所进行的沟通;2.规则:幼儿围绕游戏的开始、出场顺序、动作和对白顺序等进行的沟通;3.情节:幼儿围绕故事序列、细节、内容进行的沟通(包括澄清、描述或构想等);4.材料:幼儿围绕材料使用、材料分配进行的沟通;5.动作、对白:幼儿围绕故事中出现的动作、对话进行的沟通。

  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大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交往内容已包括了上述五类,其中中班幼儿需要协商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角色、规则、情节、材料、动作和对白等多方面;大班幼儿交往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规则与动作及对白这两方面,在角色分配、情节协商、材料分配等方面一般能够达成默契,不需要协商。

  嬉戏性角色行为、一般性表现、同伴交往等虽然不是表演游戏的理想状态,但却有着其自身不容忽视的价值,它们是幼儿表演游戏自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嬉戏性角色行为是幼儿在表演游戏多样性探究阶段出现的行为,它为以后游戏内容或情节的丰富提供素材;一般性表现行为既是幼儿交往合作的初步成果,也是幼儿把别人的(角色的)言语、动作转变为自己的言语、动作的最初形态,它为生动性表现奠定基础;同伴交往则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和合作游戏。

  可以说,一般性表现是幼儿独立开展表演游戏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生动性表现的重要基础。一般性表现与生动性表现的关系正如地基与楼房,教师不能忽略、省略、轻视甚至取消一般性表现这个过程。相反,教师应当为这个过程提供基本的条件,为幼儿的协商、磨合提供时间和空间,学会等待而不是要求幼儿“即演即像”。

  另一方面,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自身既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嬉戏性角色行为!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也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幼儿表演游戏的这种特点表明教师介入和指导的必要性。

  二、中、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